院部动态
院部动态

【我的军营故事】平凡中的坚守与成长 专访退役海军士兵|孙煜

上传时间 :2025-04-13    浏览次数 :    编辑 :孔宁华

在烟台理工学院教学楼的走廊里,总能看到一个步伐沉稳的身影——机2422-2班的孙煜。这个土生土长的烟台小伙,身上既有胶东半岛海风般的爽朗,又带着军人特有的干练。两年前,他暂别校园,成为海军某部的一名普通士兵;如今,他带着军旅生涯的沉淀重返课堂,在齿轮与电路板的世界里寻找新的方向。

与许多热血沸腾的军旅故事不同,孙煜的经历显得格外“普通”:没有惊心动魄的远洋任务,也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他的日常是舰艇上的设备维护、海岸线的例行巡逻,以及无数个与战友并肩值班的深夜。但正是这种平凡的坚守,让他的故事更贴近大多数人的青春——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淬炼心性,在责任与汗水中悄然成长。

采访环节

乔记者:孙煜同学,作为土生土长的烟台人,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参军?这段经历给你带来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孙煜:保家卫国锻炼自己,崇拜军营生活。我生在烟台、长在烟台,从小就听长辈们讲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故事,对军人充满了崇敬和向往。我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和国家,觉得参军是报效祖国的好方式。而且烟台是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有很多重要的海防任务,能成为守护家乡和国家的一员,我感到无比自豪,所以毅然决然选择了参军。

在烟台的生活很安逸,但我更想挑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听说部队能锻炼人,不仅能塑造强健的体魄,还能培养坚韧的意志和优秀的品质。我渴望在那样的环境中打磨自己,挖掘自身潜力,让自己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有担当、有能力的人,于是就选择了参军这条路。

此外,我的家族里有不少人当过兵,从小听他们讲部队里的故事,对军营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家人也一直鼓励我去参军,他们说那是一段宝贵的经历,能让人终身受益。在家庭氛围的熏陶和支持下,我也希望能像长辈们一样,在军营里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所以就决定参军了。

有时候我在舰艇上值夜班,听着雷达的嗡鸣和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会突然意识到,自己守护的不仅是脚下的甲板,还有身后万家灯火的安宁。这种责任感,是军旅生涯送给我最珍贵的礼物。

乔记者:从军营回到校园后,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军人的身份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孙煜:最大的变化可能是“时间观念”吧。以前上课踩点进教室是常事,但现在我会提前半小时到机房检查设备——这算是部队“战备意识”的后遗症。

有影响,比如我们机电实训课需要分组操作机床,我会不自觉地把工具按使用顺序摆成直线,战友见了都说这是“海军内务标准”。这些习惯看似琐碎,却让我更注重细节,也更容易在团队协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乔记者: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军旅经历会如何影响你的人生选择?

孙煜:我打算毕业后留在烟台创业打拼,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创业。军旅生涯给我带来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和强大的团队协作能力,这都是创业不可或缺的要素。部队培养的果敢决策力,让我在面对商机和挑战时,能够迅速判断、果断出击。即便创业之路荆棘丛生,凭借军人不服输的精神,我也有信心闯出一片天地。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尝试更“热血”的工作,但我觉得,军舰的螺丝钉和车床上的轴承本质上都一样——不需要多耀眼,但必须可靠。就像在部队时,我们维护的装备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用到,但依然要确保它随时能发挥作用。这种“平凡但不可或缺”的理念,会一直刻在我的职业信仰里。

结语

没有乘风破浪的传奇,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孙煜的军旅故事像烟台冬日的海风,凛冽却真实。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军人”二字的重量:可以是深夜甲板上的一束手电光,也可以是实训车间里一丝不苟的刻度线;可以是守护海疆的执着,也可以是扎根家乡的笃定。

在这个崇尚“非凡”的时代,孙煜的选择或许不够惊艳,却让我们看到另一种青春的模样——不必成为冲上浪尖的帆船,甘愿做一块沉默的礁石,在潮起潮落中站稳自己的方向。正如他所说:“螺丝钉的使命,就是让更大的机器安心运转。”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机电工程学院

2025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