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动态
院部动态

【我的军营故事】淬锋十载铸铁骨,数控雕琢寸心规——专访退役陆军士兵——耿志凯

上传时间 :2025-04-24    浏览次数 :    编辑 :孔宁华

清晨六点,机电工程实训车间的数控机床尚未启动,耿志凯已在校准三坐标测量仪。这个习惯源于他在陆军某合成旅养成的生物钟——无论冬夏,提前半小时抵达战位是铁律。作训服换成了工装,但迷彩水壶始终挂在工具架旁,壶身磕碰的凹痕记录着中原某驻训场的风沙。

作为机电工程学院的一名退役大学生,耿志凯的军旅档案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装甲车保养记录本上217次完整巡检、野外驻训时整理的23种装备防锈方案。这些看似平淡的经历,如今却成为他参与机械工程实训时的隐性优势:当同学们面对设备信号不稳定的技术难题时,他正用当年排查电台线路故障的经验,反复调试电路接口的接触状态。

采访环节

乔记者:您觉得陆军经历对工科学习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耿志凯:在军队中,严格的时间管理和自律是基本要求。这种习惯有助于学生在工科学习中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抗压能力。此外,军队训练艰苦,能锻炼人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工科学习任务繁重、难度大,这种坚韧的品质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同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军队强调责任感和使命感。

乔记者:部队的集体生活如何影响您现在的团队协作方式?

耿志凯:这些集体生活经验不仅提升了团队效率,更在复杂环境中增强了凝聚力与战斗力,体现了“个人融入集体,集体赋能个人”的良性循环深深地影响着我。

乔记者:军旅生涯是否改变了您对“误差”的理解?

耿志凯:军旅生涯很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对“误差”的理解,它不仅提高了对误差的敏感度和容忍度,还教会了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减少误差,以及在面对误差时保持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态度。

结尾

实训车间西侧的储物柜里,耿志凯的战术背包依然装着卷边的《装甲车辆保养手册》,书页间夹着几片中原驻训场的枯叶。当他给自主设计的智能除草机安装最后一块防护装甲时,手指无意识地在螺栓上多拧了半圈——这是给坦克负重轮上螺丝时的惯性动作。夕阳穿过车间玻璃,在他调试的机器人金属外壳上折射出迷彩般的斑驳光影,恍惚间与演训场上那些被伪装的战车轮廓悄然重叠。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机电工程学院

2025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