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动态
院部动态

【机电心光】每周心理科普——适应水平效应

上传时间 :2025-09-24    浏览次数 :    编辑 :孔宁华

842EA

适应水平效应是指人的心理会以过往经验或当前状态为“基准线”,对新刺激(无论积极或消极)的感受会随时间推移逐渐淡化,最终适应新基准,使得原本强烈的情绪或体验慢慢回归平稳。

适应水平效应的应用

一、学习方面:主动突破“适应后的舒适区”

678C5

1.定期提升学习目标,避免“基准线固化”

当适应某门课程的难度(如能轻松完成课后作业),不要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基准,主动设定更高目标:比如学英语时,从“能读懂课文”进阶到“用课文素材写短文”,再到“参与英语辩论”;学专业课则可从“掌握课本知识”到“阅读相关学术论文”,通过持续抬高基准线,避免因“适应”导致的学习动力下降。

2.切换学习形式,打破“单一模式适应”

若长期用“刷题”学数学、“死记硬背”学思政,容易因“习惯化”感到枯燥。可主动切换形式:数学尝试用“讲题给同学听”的方式检验掌握程度,思政则结合社会热点(如用“乡村振兴案例”理解相关理论),通过新的学习形式激活注意力,避免因适应单一模式而降低学习效率。

二、生活方面:在“适应”中创造新价值

E322D

1.给宿舍生活“加新鲜感”,打破“平淡适应”

住宿舍半年后,若对“集体生活”的新鲜感消退,可主动创造变化:比如和室友约定“每周一次厨艺分享”(每人做一道菜),或“每月一次宿舍主题日”(如读书分享、纪录片观看),通过新增互动形式,让已适应的宿舍生活重新产生乐趣,避免陷入“各玩各的”的冷漠状态。

2.主动管理“社交适应”,平衡“熟悉”与“成长”

加入社团/学生会一段时间后,若对现有社交圈(如只和同部门同学互动)已适应,可主动拓展:比如参与跨社团活动、加入学科兴趣小组,在“熟悉的社交舒适区”外新增联系,避免因长期适应固定社交圈而限制人脉拓展;同时,对“无效社交”(如单纯凑人数的聚会)适时止损,不让“适应社交压力”消耗精力。

适应水平效应的启示

4FD68

适应水平效应提醒我们:没有永恒的“极致快乐”或“极致痛苦”,心理会自动向新基准靠拢。因此,不必因短期的顺境沾沾自喜(需主动设定更高目标,避免陷入“舒适区麻木”),也不必因暂时的困境过度焦虑。

适应水平效应小故事——《图书馆里的“座适应记”》

大二的林晓刚开学时,每天6点去图书馆抢“靠窗单人座”,抢到就开心一整天——那时她的基准线还是“在家碎片化学习的环境”。

可1个月后,她变了:抢不到靠窗座也能在双人座专注学,因为心理已适应“图书馆安静环境”,注意力全在专业课上。

到期末周,座位紧张,林晓甚至能在走廊临时书桌刷题。室友抱怨“没好座位学不进去”,她笑着说:“你试试先打开书做道题,在哪都能沉下心。”

那天她在走廊做完高数真题,抬头见夕阳落笔记本上。忽然明白,适应水平效应不只是让新鲜感消退,更帮她练出了“在哪都能专注”的底气——这份踏实,比靠窗座的快乐珍贵多了。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机电工程学院

2025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