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动态
院部动态

【机电心光】每周心理科普——框架效应

上传时间 :2025-10-10    浏览次数 :    编辑 :孔宁华

17AB9

“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能把人说跳”,这背后是心理学上的“框架效应”: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不仅看信息本身,更看信息的呈现方式——是说收益还是损失?聚焦问题还是方向?不同框架,像不同滤镜,悄悄左右选择。

框架效应的应用

一、学习方面:

A4E8

1.学业与考试,换个角度看压力,焦虑变动力

面对考试,很多学生容易陷入“我可能挂科”的负面框架,从而产生焦虑和逃避心理。

消极框架:“再不复习就要挂科了!”→激发恐惧,可能导致拖延或崩溃。

积极框架:“现在开始复习,每多学一章,通过考试的概率就提高10%。”→激发掌控感和行动力。(制定目标时使用“获得型”语言,增强内在动机)

2.时间管理与习惯养成,让自律变得更容易

消极框架:“再不学习就来不及了!”→压力驱动,难以持久。

积极框架:“每天专注学习1小时,一个月后我就能掌握这门课的核心内容。”→目标清晰,正向激励。

(使用“微小进步”框架:把大任务拆解为“我今天完成了第一步”。设定

二、生活方面

1337E

1.社团与活动宣传,如何让人更愿意参与

学生组织策划活动时,宣传文案的框架直接影响参与率。

消极框架:“再不报名就错过这次宝贵机会了!”→制造焦虑,可能适得其反。

积极框架:“加入我们,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收获一段难忘经历。”→强调获得感和归属感。(宣传海报多用“你能收获什么”技能、人脉、快乐,少用“你不来就亏了”。)招新时强调“成长”“体验”“连接”,而非“名额有限”。

2.人际交往,表达方式决定关系质量

在宿舍、社团、团队合作中,沟通方式直接影响人际关系。

案例:室友总是不倒垃圾。

指责式表达:“你怎么又不倒垃圾?每次都得我来!”→易引发冲突。

框架转换表达:“如果你能顺手倒一下垃圾,我会特别感激,咱们宿舍也会更舒服。”→强调共同收益,促进合作。

应用建议:

提出请求时,聚焦“你能得到什么”或“我们共同受益”,而非“你做错了什么”。

在团队项目中,用“我们一起完成这个挑战”代替“你得赶紧交作业”。

框架效应的启示

1DB74


掌握框架效应,不仅是提升沟通力与决策力的工具,更是一种“成熟心智的体现”。在大学这个塑造自我的关键期,愿你学会用更智慧的方式,看见世界,也看见更好的自己。

框架效应小故事——《餐馆》

周末,小明和朋友聚餐,面对两家口味相当的餐馆犹豫不决。第一家店广告写着:“本店菜品90%顾客评价为美味!”第二家则写着:“本店菜品有10%顾客觉得一般。”尽管信息本质相同,小明却觉得第一家更吸引人,欣然前往。

饭后他问朋友:“你为什么选这家?”朋友笑着说:“听说只有10%的人不满意,说明大多数人都喜欢,很可靠啊!”小明一愣,原来同样的事实,因表述不同,影响了决策。

这正是“框架效应”:人们会因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对相同选择做出不同判断。正面表述如“90%满意”让人感觉积极,而“10%不满意”则引发担忧。

一个小小的表达差异,悄悄改变了选择的方向。

“风格只是承载你思想的框架。

它就像窗户的窗框;

如果太厚重,

就会遮蔽光线。”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机电工程学院

202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