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烟台莱阳的秋日梨园旁长大的张永昊,身上总带着一种土地赋予的质朴。作为机电工程学院机2421-2班的学生,他的身份有些特殊:三年前,他是扛着步枪在野外训练场拉练的陆军列兵;如今,他是握着游标卡尺在实训室测量齿轮公差的工科生。
与影视剧中炮火连天的军旅叙事不同,张永昊的军营记忆里没有硝烟,只有沙尘中的战术匍匐、永远擦不干净的作战靴,和炊事班凌晨四点蒸馒头时飘出的碱水味。这种“平淡”的军旅底色,恰恰让他的故事成为观察当代青年责任观的独特切片——当“热血”退潮后,坚守的力量如何在泥土中扎根?
采访环节
乔记者:军旅生活是否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您的一些日常习惯?能否举个例子?
张永昊:军旅生活深刻影响了我的日常习惯,最突出的整洁标准。在部队最常听到的就是“标准”,尤其是内务卫生打扫上最是突出,不是做的不好,而是要追求“标准”。这种要求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即便离开了军营,我每天起床后仍会下意识地整理床铺,将衣物分类收纳。出门前,也会确保房间整洁有序,桌面一尘不染。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卫生上,有了更高“标准”的追求,也就有了更多的动力。
乔记者:陆军强调“集体作战”,这种经历对您现在学业中的小组课题合作有什么启发?
张永昊:“集体作战”的理念对于小组课题提供了优秀的模板,最大的影响是学会了“补位思维”。就像战场上机枪手倒下时,副射手必须立刻顶上,现在我们做机电一体化项目时,如果编程组的同学卡壳,我会主动去学基础代码逻辑。上学期智能小车比赛,队里传感器突然失灵,我按军队故障排除流程,五分钟定位到焊点虚接——这可能就是部队教给我的“应激协作能力”。
乔记者:从军营回到校园,环境巨变下您如何调整心态?
张永昊:刚开始确实焦虑,就像习惯了柴油发电机轰鸣的人,突然被扔进图书馆的寂静里。从军营回到校园,变化最大的地方莫过于自由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放缓。后来发现,军队的“静态执着”和学习的“动态探索”其实相通。比如站军姿要对抗肌肉颤抖,和研究机械振动的阻尼控制原理,本质上都是对“稳定”的追求。同时相较于部队的紧凑和按部就班,缓慢的节奏偶尔使人迷茫。我会充分发挥在部队养成的自我管理能力,积极参加活动,扩展学习面和交流能力,保持乐观心态,积极融入校园。
结尾
张永昊的军旅记忆里没有勋章,只有手背上冻疮愈合后的淡色疤痕,和至今改不了的“报告式答到习惯”。但正是这些琐碎的印记,拼凑出一代青年士兵的真实成长轨迹:在风沙中学会为战友的眼睛挡风,比掌握射击技巧更重要;把拧紧螺丝的耐心从枪械转移到机床,比任何口号都更具说服力。
他像一株被移栽过的梨树,既带着军营催生的坚韧根系,又努力在校园的学术土壤里抽出新芽。当被问及是否遗憾未曾经历“真正的战场”时,他指了指实训室里轰鸣的数控机床:“这里加工的每一个零件,未来都可能成为农机具的关节、医疗设备的骨骼——谁说这不是另一种‘保家卫国’呢?”
机电工程学院
2025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