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学子风采

国家奖+2!机电工程学院两支队伍荣获“西门子杯”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上传时间 :2025-08-30    浏览次数 :    编辑 :孔宁华

CIMC“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是高等教育学会排行榜普通高等学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的国家A类赛事,是中国智能制造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A类学科竞赛。2025年CIMC全国共有968所高校、10737支队伍、36000余名师生报名参赛。2025年8月11日至15日,2025年CIMC全国总决赛在山西省太原市太原理工大学(迎西校区)进行。

机电工程学院共有19支队伍报名参加全国初赛,50余名同学分别参加离散行业自动化方向(工程实践)、精益智造与协作机器人方向、智能产线数字孪生设计与开发等6个赛项,在孟宪辉、王林平和袁港等老师的带领下,烟台理工学院师生共获得分赛区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

56571

离散行业自动化方向(工程实践)初赛合照

在全国总决赛激烈竞争中,由孟宪辉、袁港两位老师带队,同路人队(田建申、王玥潇、董涛)和别慌队(张志琦、阎尔闻、党仕轩)两支队伍晋级国赛,均在全国总决赛中斩获国家一等奖的突出成绩,充分展示了机电工程学院学子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同路人队”参加智能产线数字孪生设计与开发赛项总决赛、“别慌队”参加精益制造与协作机器人赛项总决赛)。

D032

智能产线数字孪生设计与开发赛项

124C1

精益制造与协作机器人赛项

34B44

同路人队

4176A

别慌队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持续的改革探索与系统训练。近年来,学院科技创新协会积极转型,从机械相关传统优势延伸至智能控制前沿,主动引入“西门子杯”等高水平赛事,并面向2025级新生系统开展从PLC编程到HMI开发的阶梯培训,营造出“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浓厚氛围。培训效果实实在在看得见,学生们不仅仅获得的是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创新思维的碰撞以及思考能力的提升。这只是开始,科协的进化之路,会一直紧贴技术前沿和产业脉搏。

备战国赛的过程,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深度淬炼。从方案反复争论到调试直至深夜,从技术细节的精雕细琢到团队默契的自然形成,参赛队员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实现突破,更锤炼出直面复杂工程问题时不可或缺的毅力、系统思维与协作精神。总决赛的高压环境是对他们成果的一次淬炼,这段经历所赋予他们的冷静、缜密和抗压力,远比奖杯本身更加持久。

期间,我院教师代表孟宪辉、袁港还参与了大赛同期举办的“卓越工程师校企共育示范班教学观摩暨人才培养研讨会议”,与各界专家共同探讨产教融合新路径,持续推动竞赛资源向教学转化,探索校-企-赛协同育人新路径。

自2024年首次参赛获国家二等奖,到2025年一举夺得两项一等奖,机电工程学院坚持以竞赛为抓手,成立校园学习中心,组织多轮培训与动员,有效支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展望未来,机电工程学院将继续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宗旨,通过竞赛,提高学生们技术创新实力,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16933

全国总决赛合照

学长有话说:

田建申(同路人队队长):

首先,我们选择的智能产线数字孪生设计与开发赛项是今年新开设的一个赛项,面对所有未知,我们团队毅然选择了这个赛项。从最初备赛时的摸索与不确定,到最终站在全国总决赛的领奖台上,这段西门子杯的旅程远比一个奖项厚重得多。初期,面对产线选型设计我们一无所知,面对复杂的赛题和有限的经验,我们有过反复的争论和大量的试错,为一个方案的设计反复推敲。团队协作也从最初的生涩变得更有默契,学会了在压力下如何有效沟通、互相补位,明白了每个人的坚持和付出都至关重要。决赛的紧张氛围是巨大的考验,但经历了漫长的备赛打磨,我们反而多了一份沉着的底气,更专注于把准备的东西呈现出来。最终拿到一等奖,是对整个团队半年多来心血的肯定,特别感谢我的两个队友,王玥潇和董涛,共同为一个目标奋斗的深刻体验以及团队的配合协作是取得成绩的关键,同时,也特别感谢指导我们的学长,让我们有了大方向上的的把握。

张志琦(别慌队队长):

一直觉得大学就是一个试验场,我们应该去不断尝试,不断试错,直到找到自己喜欢,真正正确的事情。参加竞赛对我而讲就是打开了新时代的大门,找到了大学我应该去做的事情。也很庆幸自己在大学期间选择了参加学科竞赛,认识到两位志同道合的队友:阎尔闻与党仕轩。三个人为了细节争执半夜的场景依旧浮现在眼边,参赛备赛的过程意义远比比赛结果重大。竞赛让我找到了不同于大学课堂的另一个平台,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点,并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实践才出真知,实践后才知道自己还有那么多遗漏的地方。最后,感谢参赛过程中为我们提供帮助的各位老师与学长,谢谢大家的帮助,谢谢大家!

机电工程学院

2025年8月30日